孕妇可通过控制妊娠期高血压、避免产程过长、减少宫腔操作、预防感染、合理选择分娩方式等措施降低羊水栓塞风险。羊水栓塞是分娩过程中羊水及其内容物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发的急性并发症,起病急骤且危险性高。
1、控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增加血管内皮损伤概率,使羊水成分更易进入母血循环。孕妇需定期监测血压,出现水肿、头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饮食上限制钠盐摄入,保证优质蛋白和钾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拉贝洛尔等降压药物。
2、避免产程过长产程延长会导致子宫收缩过强或子宫下段撕裂,增加羊水进入母体的机会。临产后应密切监测胎心及宫缩情况,出现异常宫缩时需调整催产素用量。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2小时或经产妇超过1小时,需评估是否需器械助产。
3、减少宫腔操作人工破膜、内倒转等操作可能造成胎盘剥离面血管开放。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行,避免在强宫缩时操作。剖宫产术中需注意保护子宫切口边缘,胎儿娩出后及时清理宫腔,减少羊水进入血窦的概率。
4、预防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会导致炎性介质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孕期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胎膜早破超过12小时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时需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测。
5、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高龄、多胎妊娠等高风险孕妇应充分评估剖宫产指征。自然分娩时避免粗暴的宫底加压,剖宫产术中需注意子宫切口位置选择。有羊水栓塞史者再次妊娠时需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分娩时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
孕妇应重视规范产检,尤其关注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变化。出现突发呼吸困难、低血压、抽搐等表现需立即抢救。产后注意观察出血量和凝血功能,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休息。饮食上多摄入含铁食物预防贫血,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所有产科操作需由专业人员在医疗场所规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