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等有关。
1、骨吸收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量丢失加速,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表现为骨密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高。
2、骨形成减少成骨细胞功能减退使新骨生成不足,常见于衰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情况,伴随骨小梁变薄和骨微结构破坏。
3、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缺乏(如绝经后)或雄激素减少会打破骨代谢平衡,导致钙磷代谢异常,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典型症状。
4、遗传因素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症病史者患病风险显著增高,与LRP5、COL1A1等基因变异相关,这类患者往往较早出现骨骼疼痛症状。
建议保持钙质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结合负重运动,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评估骨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