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通常由喂养不当、长期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消耗、先天禀赋不足、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疳证是中医对小儿营养不良综合征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干枯、食欲异常等症状。
1、喂养不当婴幼儿时期母乳不足或过早断奶,未及时添加辅食,或长期以单一食物为主,导致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喂养方式错误如强迫进食、不定时定量喂养,可能损伤脾胃功能。这种情况需要调整喂养方式,逐步增加营养密度高的食物。
2、长期营养不良饮食中长期缺乏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必需营养素,导致机体代谢紊乱。常见于贫困地区或特殊饮食习惯家庭,可能伴随生长发育迟缓。需要制定渐进式营养补充方案,优先补充易消化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3、慢性疾病消耗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结核病等消耗性疾病,导致营养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疾病可能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原发病同时需要配合营养支持,可选用健脾益气类中药调理。
4、先天禀赋不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母体孕期营养不良导致的先天脾胃虚弱。这类患儿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容易出现乳食积滞。需要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健脾类中成药。
5、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钩虫等寄生虫掠夺宿主营养,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可能伴随腹痛、异食癖等症状。确诊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驱虫治疗,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改善贫血状况。
预防疳证需重视科学喂养,婴幼儿期坚持母乳喂养并适时添加辅食,保证饮食多样化。培养规律进食习惯,避免偏食挑食。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发现体重增长缓慢及时就医。慢性病患者应加强营养管理,寄生虫流行地区需做好预防性驱虫。中医调理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肥儿丸等健脾消积方剂,但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芡实等健脾食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损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