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电解质溶液、药物治疗、静脉输液、透析治疗等方式改善。电解质紊乱通常由大量出汗、腹泻呕吐、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轻度电解质紊乱可通过增加含钾、钠、钙的食物改善。香蕉、橙子、菠菜等富含钾元素,乳制品、豆制品能补充钙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可帮助恢复钠平衡。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每日分次少量补充电解质更利于吸收。
2、补充电解质溶液口服补液盐散或电解质冲剂适用于中重度脱水患者。口服补液盐散Ⅲ能补充钠、钾、氯等成分,电解质泡腾片可快速调节酸碱平衡。使用时需按说明书比例配制,分次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引发恶心呕吐。
3、药物治疗严重低钾血症可遵医嘱使用氯化钾缓释片,低钙血症需配合碳酸钙D3片。呋塞米片等利尿剂导致的电解质失衡需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螺内酯片保钾。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电解质水平,禁止自行增减药量。
4、静脉输液出现意识模糊、心律失常等危象时需静脉输注电解质溶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可补充水分和钠离子。输液速度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防止输液过快引发肺水肿。
5、透析治疗尿毒症或急性肾衰竭导致的严重电解质紊乱需进行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能清除体内多余钾离子,腹膜透析可缓慢调节钠钙水平。治疗期间需严格记录出入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日常需保持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高温或运动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慢性病患者应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服用利尿剂或泻药时注意观察肌无力、心悸等异常症状。若出现持续呕吐、少尿或无尿、抽搐等表现,须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