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紊乱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监测症状、避免诱因、遵医嘱用药等方式护理。电解质紊乱可能与呕吐腹泻、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心律失常、肌肉痉挛、意识模糊、口渴等症状。
1、调整饮食适当增加富含钾钠钙镁的食物有助于纠正电解质失衡。钾含量高的食物包括香蕉、菠菜、土豆,钠可通过淡盐水或低钠盐补充,钙可从牛奶、豆腐中获取,镁则存在于坚果、全谷物中。避免一次性大量摄入高钾食物以防高钾血症,肾功能异常者需严格限制钾和磷的摄入。
2、补充水分根据脱水类型选择补液方式。等渗性脱水可饮用含电解质的口服补液盐,低渗性脱水需补充适量生理盐水,高渗性脱水应缓慢补充低渗溶液。每小时饮水不超过1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合并心力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者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与总量。
3、监测症状定期观察心率、血压、尿量及神经肌肉反应。出现心悸、嗜睡、抽搐或尿量骤减时需立即就医。使用家用电解质检测仪定期测量血钾、血钠水平,记录异常数值供医生参考。糖尿病患者还需同步监测血糖变化,防止高渗状态加重电解质紊乱。
4、避免诱因减少利尿剂、泻药等可能影响电解质代谢的药物使用。高温环境下及时补充含盐饮品,运动后饮用运动饮料需控制糖分摄入。慢性肾病患者应避免高钾饮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需定期复查血钙水平。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注意监测血镁浓度。
5、遵医嘱用药严重低钾血症可遵医嘱服用氯化钾缓释片,低钠血症需静脉注射高渗盐水,钙代谢异常者使用碳酸钙D3片。避免自行服用电解质补充剂,尤其合并肾功能障碍时可能引发高钾血症。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期间需维持血钾在安全范围,防止药物毒性反应。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出汗较多时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慢性病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电解质水平,夏季或腹泻期间增加检测频率。烹饪时优先选择蒸煮方式减少矿物质流失,服用利尿剂期间可适当增加咸味食物摄入。若出现持续呕吐、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等危重症状,须立即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