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1、突发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性剧烈头痛,患者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这种头痛通常在数秒内达到高峰,多位于枕部或全头部,呈持续性胀痛或撕裂样疼痛。约50%患者会出现"预警性头痛",即在出血前数日出现轻微头痛,可能由少量渗血导致。
2、恶心呕吐:
约70%患者伴随剧烈头痛出现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急剧升高有关。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物质。部分患者呕吐后头痛可暂时缓解,但很快再次加重。这种呕吐与进食无关,且使用常规止吐药物效果不佳。
3、意识障碍:
约50%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轻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重者可迅速陷入深昏迷。意识障碍程度与出血量、颅内压升高速度以及是否累及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密切相关。
4、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是最常见的脑膜刺激征,通常在出血后3-12小时出现。克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率约60-70%。这些体征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引起的防御性肌痉挛所致。老年患者脑膜刺激征可能不明显,容易漏诊。
5、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约25%患者会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如动眼神经麻痹提示后交通动脉瘤、偏瘫大脑中动脉痉挛或失语优势半球受累。这些症状可能由血肿压迫、脑血管痉挛或脑实质出血导致,常提示预后不良。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恢复期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等。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监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脑积水或脑血管痉挛。戒烟限酒,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避免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