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可能引发头痛眩晕、上肢麻木疼痛、行走不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脊髓受压甚至瘫痪。颈椎病的危害主要有神经根受压、脊髓损伤、椎动脉供血不足、交感神经刺激、胃肠功能紊乱等。
1、神经根受压颈椎间盘突出或骨赘增生可能压迫神经根,表现为单侧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及握力减退。早期可通过颈椎牵引、甲钴胺营养神经,中重度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解除压迫。神经根长期受压可能导致肌肉萎缩。
2、脊髓损伤椎管狭窄或后纵韧带骨化可直接压迫脊髓,出现双下肢踩棉花感、束带感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急性期需用甘露醇脱水减轻水肿,严重者需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未及时治疗可能造成不可逆性截瘫。
3、椎动脉供血不足颈椎横突孔骨质增生可影响椎动脉血流,引发突发性眩晕、视物模糊等后循环缺血症状。发作时需卧床制动,可配合氟桂利嗪改善循环。长期供血不足可能增加脑梗死风险。
4、交感神经刺激颈椎病变刺激颈交感神经链,导致心悸、耳鸣、恶心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急性期可采用颈托制动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日常需避免突然转头动作。持续刺激可能诱发顽固性失眠。
5、胃肠功能紊乱颈椎病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肠蠕动,出现反酸嗳气、腹胀便秘等症状。可短期使用莫沙必利促胃肠动力,同时需治疗原发颈椎病变。长期胃肠功能障碍可能引发营养不良。
颈椎病患者应保持正确坐姿避免低头,睡眠时选择高度适中的颈椎枕,每日进行颈部米字操锻炼。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避免高盐饮食加重骨质疏松。出现上肢放射性痛或行走不稳等症状时须及时就诊,通过X线、MRI明确病变程度,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理疗或手术等阶梯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