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会出现胸痛、腹痛和下肢疼痛,可能与心肌缺血、胃肠淤血及外周水肿有关。心力衰竭的疼痛表现主要有心肌供血不足、内脏器官淤血、体循环障碍三种机制。
1、胸痛心力衰竭引发的胸痛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迫性或闷胀感,主要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需氧量增加而供血减少时,可诱发心绞痛样疼痛,严重时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患者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冷汗等症状,需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鉴别。硝酸甘油类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但需警惕心肌梗死风险。
2、腹痛右心衰竭引起的肝淤血可导致右上腹钝痛,胃肠静脉回流受阻可能引发全腹胀痛。肝脏包膜受牵拉时疼痛可向右肩放射,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可见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超声检查能明确肝脏肿大程度。限制钠盐摄入和利尿剂使用有助于减轻症状。
3、下肢疼痛体循环淤血导致的双下肢水肿可引发胀痛,常见于踝部及胫前区,按压可出现凹陷。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合并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单侧肢体突发剧痛伴肿胀。抬高下肢、穿戴弹力袜可改善静脉回流,抗凝治疗适用于血栓形成病例。需定期监测下肢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
心力衰竭患者应注意每日监测体重变化,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毫升以内,采用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康复训练,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减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出现新发疼痛或原有疼痛加重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调整利尿剂等药物剂量。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评估心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