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主要有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发热、呼吸急促、精神萎靡。
1、鼻塞流涕:
鼻黏膜充血肿胀会导致鼻腔通气不畅,婴幼儿常表现为张口呼吸、吃奶困难。病毒感染时分泌物多为清涕,细菌感染可能转为黄绿色脓涕。可用生理盐水滴鼻缓解症状,持续3天以上需就医排查过敏性鼻炎。
2、咳嗽咳痰:
气道炎症刺激引发反射性咳嗽,早期多为干咳,随病情发展可出现痰鸣音。婴幼儿咳痰能力弱,易出现呕吐呛奶。百日咳杆菌感染会特征性出现鸡鸣样回声,支原体感染常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
3、发热:
体温超过37.3℃提示感染存在,病毒性感染多为中低热38℃左右,细菌感染常见高热39℃以上。3月龄以下婴儿出现发热需立即就医,警惕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发热期间应注意补充水分,避免捂热综合征。
4、呼吸急促:
呼吸频率增快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指征,2月龄婴儿>60次/分、1岁幼儿>40次/分需警惕肺炎。可能伴随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严重时出现口唇青紫。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出现喘息性呼吸。
5、精神萎靡:
与平日活跃状态相比,患儿出现嗜睡、拒食、哭闹减少等表现,提示病情加重。肠道病毒感染可能伴随腹泻呕吐,流感病毒感染常见全身肌肉酸痛。出现抽搐、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需紧急处理。
患儿居室应保持50%-60%湿度,每日通风2-3次。母乳喂养可继续坚持,已添加辅食者选择易消化食物。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时减少衣物包裹,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避免接触烟雾、香水等刺激性气味,咳嗽剧烈时可竖抱拍背促进排痰。出现呼吸频率异常、持续高热、尿量减少等情况需及时儿科就诊。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可通过保持环境湿润、补充充足水分、合理使用药物、观察症状变化、预防交叉感染等方式护理。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环境刺激、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保持环境湿润:
干燥空气可能加重呼吸道黏膜刺激,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有助于缓解鼻塞和咳嗽。避免空调或暖气直吹,定期开窗通风换气。卧室可放置一盆清水辅助增加湿度,但需注意加湿器需每日清洗防止细菌滋生。
2、补充充足水分:
发热和呼吸急促会增加水分流失,应少量多次给予温水、淡盐水或稀释果汁。母乳喂养婴儿需增加哺乳次数,幼儿可饮用米汤或蔬菜汤。充足水分能稀释呼吸道分泌物,缓解咽痛并预防脱水。避免含糖饮料刺激咽喉。
3、合理使用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氨溴索口服液祛痰,或小儿伪麻黄碱缓解鼻塞。禁止自行使用抗生素或镇咳药,特别是含有可待因成分的止咳药。中药可选择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清热解毒类药物,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4、观察症状变化:
每日记录体温波动、咳嗽频率及痰液性状,注意是否出现呼吸急促、嘴唇发绀等缺氧表现。警惕持续高热超过3天、精神萎靡或耳痛等并发症征兆。症状加重或出现呕吐腹泻时需及时复诊,防止发展为肺炎或中耳炎。
5、预防交叉感染:
患儿餐具毛巾需专用并定期消毒,打喷嚏时用肘部遮挡。家庭成员接触患儿后需洗手,避免共用餐具或亲吻面部。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口罩。痊愈后更换牙刷等个人物品,被褥需阳光暴晒消毒。
护理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选择南瓜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及冷饮。症状缓解后可逐步恢复活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引发疲劳。保证每日10小时以上睡眠,睡前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恢复期适当补充维生素C,通过拍背辅助排痰,注意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防止反复感染。如咳嗽持续超过两周或伴有喘息,需排查过敏性咳嗽或哮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