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目标可通过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氧疗、机械通气和抗生素治疗等方式实现。感染性休克通常由严重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多器官功能障碍、低血容量和代谢紊乱等原因引起。
1、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的关键步骤,通过快速补充晶体液或胶体液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常用的晶体液包括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液体复苏的目标是维持中心静脉压8-12mmHg,尿量≥0.5ml/kg/h。
2、血管活性药物:在液体复苏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常用的药物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血管加压素。去甲肾上腺素为首选药物,剂量为0.01-3μg/kg/min,通过静脉泵持续输注。
3、氧疗:通过鼻导管、面罩或高流量氧疗设备提高氧合水平,维持血氧饱和度≥94%。对于严重低氧血症患者,需尽早进行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
4、机械通气:对于呼吸衰竭患者,需进行机械通气支持。常用模式包括压力支持通气、容量控制通气和压力控制通气。机械通气参数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避免过度通气和气压伤。
5、抗生素治疗: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源,降低细菌负荷。常用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需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疗程一般为7-14天。
感染性休克早期复苏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日常护理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饮食方面需保证充足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当进行被动或主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