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障主要指眼内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病变导致的视力障碍,病因多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火痰湿上扰等因素相关,临床特点表现为视力减退、视物变形或眼前黑影飘动。
1、肝肾亏虚: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肾精血不足会导致目失所养。长期熬夜、房劳过度或年老体衰可能耗伤肝肾阴精,引发晶状体混浊如白内障或玻璃体液化。此类患者多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治疗需滋补肝肾,常用方剂如杞菊地黄丸。
2、气血两虚:
久病体弱或失血过多可能导致气血无法上荣于目。气血不足时,眼内组织得不到充分濡养,易出现视神经萎缩或黄斑变性,表现为视野缺损、辨色力下降。这类患者常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可通过八珍汤等方剂调理。
3、风火攻目:
外感风热或肝阳上亢可能化火生风,上攻目窍。急性青光眼发作时眼压骤升、头痛目赤便属此证,多因情绪激动诱发。患者常见舌红苔黄、脉弦数,需清热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4、痰湿阻滞:
脾失健运导致水湿停聚,痰浊上蒙清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的棉絮斑、眼底出血与此相关,患者多形体肥胖、舌苔厚腻。治疗需化痰利湿,可选温胆汤配合活血化瘀药物。
5、外伤瘀滞:
眼部直接外伤或头部撞击可能导致眼内出血、组织损伤。这种情况属于"血瘀证",表现为突发视力下降伴眼痛,需及时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如血府逐瘀汤加减。
内障患者日常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用眼,每用眼40分钟应远眺休息。饮食上多摄取深色蔬菜如菠菜、蓝莓等富含叶黄素的食物,适量食用枸杞、菊花等明目之品。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气血流通。若出现突然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尤为重要。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护理康复需重点关注眼部保护、用药规范、感染预防、视力训练及定期复查。术后恢复效果与护理措施密切相关,科学护理可促进视力功能重建。
1、眼部保护:
术后需佩戴防护眼罩避免揉眼或外力撞击,睡眠时使用硬质眼罩防止无意识触碰。避免强光刺激,外出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两周内禁止游泳、洗桑拿等可能造成眼部进水的活动,洗脸时用湿毛巾避开术眼周围擦拭。
2、用药规范:
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常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炎滴眼液需按疗程足量使用,不可自行增减次数。滴药前清洁双手,瓶口避免接触睫毛,两种药物间隔5分钟以上。
3、感染预防:
保持术眼清洁干燥,术后一周内避免洗头以防污水入眼。居住环境定期通风消毒,避免接触粉尘、宠物毛发等过敏原。出现眼红、眼痛、分泌物增多等感染征兆时需立即就医,不可自行处理。
4、视力训练:
术后2周开始进行视觉刺激训练,使用红球、黑白卡片等引导婴幼儿追视。大龄儿童可通过拼图、穿珠等精细动作训练促进双眼协调。训练需循序渐进,每日3次每次10分钟,避免视疲劳。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需进行视力、眼压、眼底等系统检查。婴幼儿需特别关注屈光状态变化,必要时及时配镜矫正。长期随访需持续至视觉发育成熟期约8-12岁,防止弱视发生。
术后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如鱼类、蛋类及豆制品。补充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每日适量户外活动,但需避开风沙天气。建立规律的用眼习惯,每20分钟近距离用眼后远眺6米外景物20秒。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视物行为变化,记录异常情况随诊时向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