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合并白内障患者多数情况下可以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可行性需评估眼底出血原因、出血量及视网膜功能状态,主要影响因素有出血吸收程度、白内障成熟度、基础疾病控制情况、视网膜病变程度及全身状况。
1、出血吸收程度:
手术前需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认出血是否完全吸收。急性出血期手术可能加重炎症反应,一般建议待出血稳定后实施。陈旧性出血若形成机化膜,需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处理。
2、白内障成熟度:
晶状体混浊程度直接影响手术难度。成熟期白内障会妨碍眼底观察,需优先进行超声乳化摘除。轻度混浊可考虑延期手术,但需定期监测眼底变化。
3、基础疾病控制:
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病需达到稳定控制标准。空腹血糖宜维持在8毫摩尔每升以下,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内,否则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
4、视网膜病变程度:
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静脉阻塞时,需先行眼底荧光造影评估。增殖期病变需提前进行全视网膜光凝,避免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5、全身状况评估:
心肺功能需耐受平卧位手术,抗凝药物需术前调整。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感染急性期患者应暂缓手术。
术后需严格保持头位避免剧烈运动,每日监测眼压变化。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深色蔬菜促进组织修复,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度补充叶黄素、玉米黄质等视网膜营养素,三个月内避免游泳及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视力功能评估,发现异常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