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治疗需要迅速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严重时需就医。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身体散热机制失效,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1、迅速降温是治疗中暑的关键。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帮助散热。有条件时可用风扇或空调辅助降温,但避免直接吹冷风,以免引起寒战。
2、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至关重要。中暑患者常伴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含电解质的饮料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肠负担。若患者意识不清或无法自主饮水,需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可辅助缓解症状。如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风险。若患者出现抽搐,可使用镇静剂如地西泮。
4、严重中暑需及时就医。若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超过40℃、意识模糊、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医院可能采取冰水浴、静脉注射冷盐水、血液透析等更积极的降温措施,并监测心、肝、肾等器官功能。
5、预防中暑同样重要。高温天气应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定时补充水分,避免饮用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饮料。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易感人群更需注意防暑降温。
中暑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急症,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通过迅速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及必要时就医,可以有效缓解症状,避免严重后果。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暑降温,减少中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