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在中医上称为湿疮或浸淫疮,多与风湿热邪蕴结肌肤有关,常见类型有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等。中医认为皮炎的发生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情志内伤、外感风邪等因素相关,治疗需辨证施治,采用清热利湿、健脾除湿、养血润燥等不同治法。
1、湿热蕴肤证湿热蕴肤证表现为皮肤潮红肿胀、丘疱疹密集渗出,多因过食辛辣肥甘或外感湿热之邪导致。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中药包括龙胆草、黄芩、栀子等。外治可用黄柏、苦参煎汤湿敷,或青黛散麻油调涂。患者需避免搔抓,忌食海鲜、牛羊肉等发物。
2、脾虚湿蕴证脾虚湿蕴证常见皮损色淡、渗液清稀,伴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多因脾胃运化失常所致。治疗宜健脾除湿,方选除湿胃苓汤,含苍术、白术、茯苓等药材。可配合针灸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日常需规律饮食,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避免久居潮湿环境。
3、血虚风燥证血虚风燥证多见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瘙痒,病程较长,与血虚生风化燥相关。治法以养血润燥为主,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含当归、白芍、何首乌等。外涂润肌膏可缓解干燥,药浴可选用白鲜皮、地肤子。患者应减少热水烫洗,冬季注意皮肤保湿。
4、外治特色疗法中医外治采用三黄洗剂、青黛膏等制剂,急性期用溶液湿敷,慢性期用油膏封包。针灸取曲池、血海等穴调节气血,刺络拔罐可泄热解毒。溻渍疗法将药液浸渍纱布外敷,熏洗疗法用药蒸汽熏蒸患处,均需在医师指导下操作。
5、预防调护要点保持情绪舒畅以防肝郁化火,穿着棉质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宜清淡,适量食用绿豆、冬瓜等利湿食物,忌烟酒及辛辣燥热之品。洗浴水温不宜过高,沐浴后及时涂抹保湿剂。急性发作期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汗液刺激加重病情。
中医治疗皮炎强调整体调理与局部处理相结合,需根据证型选择个体化方案。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中药内服、外治及针灸等综合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日常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记录可能诱发加重的因素,建立规律作息有助于改善体质。若出现皮损化脓、发热等继发感染表现,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