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在中医中称为水肿、淋证或虚劳,主要与脾肾阳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因素有关。中医对肾炎的辨证分型主要有风水相搏、湿热内蕴、脾肾阳虚、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等类型。
一、风水相搏风水相搏型肾炎多由外感风邪与水湿相搏所致,常见于急性肾炎初期。患者表现为眼睑浮肿、恶风发热、小便短少等症状。中医治疗以疏风解表、利水消肿为主,常用方剂如越婢加术汤。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适量食用赤小豆、冬瓜等利水食材。
二、湿热内蕴湿热内蕴型肾炎多因湿热之邪蕴结下焦引起,常见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主要症状包括小便黄赤、尿道灼热、腰膝酸软等。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八正散或萆薢分清饮。此类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饮用玉米须茶帮助利尿。
三、脾肾阳虚脾肾阳虚型肾炎多见于慢性肾炎后期,因脾肾阳气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典型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肢浮肿等。中医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常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日常可适当食用山药、芡实等健脾益肾食材,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四、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型肾炎常见于病程较长的慢性肾炎患者,因久病耗气伤阴所致。症状包括神疲乏力、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治疗以益气养阴为主,常用参芪地黄汤。饮食可适当增加银耳、百合等滋阴食材,避免过度劳累。
五、瘀血阻络瘀血阻络型肾炎多因久病入络,气血瘀滞引起,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等继发性肾炎。表现为面色晦暗、腰痛固定、舌质紫暗等。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血府逐瘀汤。此类患者应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但避免剧烈运动。
中医治疗肾炎强调辨证论治,不同证型需采用不同治法。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配合饮食调理。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控制食盐摄入量,定期监测血压和尿常规。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慢性期可适当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康复也很重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若出现浮肿加重、尿量明显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