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主要用于清除血液中致敏红细胞、抗体及胆红素,防止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换血指征包括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或每小时上升超过8.5μmol/L等情况。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因母婴血型不合引发,当母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后,会攻击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溶血后大量胆红素释放,超过新生儿肝脏代谢能力时,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换血能快速置换出致敏红细胞和游离抗体,同时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该方法可立即阻断溶血进程,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换血过程中需同步补充白蛋白以结合剩余胆红素,并纠正贫血状态。
换血疗法存在一定风险,包括电解质紊乱、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实施前需严格评估指征,术中需监测生命体征、血糖及凝血功能。对于Rh溶血病患儿,换血后还需配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阻断抗体产生。部分轻型病例可通过蓝光照射、苯巴比妥等药物促进胆红素代谢,无须换血治疗。
确诊溶血病的新生儿应住院监测胆红素变化,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避免进食可能加重溶血的食物。出院后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及胆红素水平,观察有无贫血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嗜睡、肌张力异常等表现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