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术前评估、术后康复、药物管理、感染预防和长期护理五个方面。
1、术前评估:
手术前需完善全身检查,评估心肺功能和凝血状态。慢性病患者需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8毫摩尔每升以内。肥胖患者需适当减重以降低假体负荷。
2、术后康复:
术后24小时开始踝泵训练预防血栓,48小时内进行CPM机被动关节活动。出院后需坚持6-12周系统康复训练,包括直腿抬高、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动作。康复期间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逐步过渡到单拐直至弃拐。
3、药物管理:
术后需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疗程通常10-14天。疼痛管理采用阶梯给药方案,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等药物。所有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4、感染预防:
术前1天使用氯己定消毒液沐浴,术后2周内保持切口干燥。出现切口红肿、渗液或体温超过38摄氏度需及时就医。牙科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终身需警惕假体周围感染风险。
5、长期护理:
避免跪姿、深蹲等极限体位,控制体重在BMI24以下。建议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每年进行1次假体随访检查。出现关节异常响声、突发疼痛或活动受限需立即就诊。
膝关节置换术后需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方面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每日摄入鱼禽肉蛋类150-200克,乳制品300毫升。钙质摄入量应达到1000毫克/日,可通过牛奶、豆腐、绿叶菜等食物获取。康复期可进行水中行走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负担。日常生活中建议使用坐便器,如厕时保持膝关节弯曲不超过90度。睡眠时可在膝下垫软枕保持轻度屈曲位,但需避免长期固定姿势。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监测假体稳定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康复团队保持良好沟通,有助于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可能由手术操作污染、患者免疫力低下、术后护理不当、假体材料排斥反应、慢性基础疾病未控制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创手术、抗生素治疗、假体取出、免疫调节、感染灶引流等方式治疗。
1、手术操作污染:
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细菌直接植入关节腔。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需通过术中严格消毒和术后预防性抗生素降低风险。感染早期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需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2、患者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患者更易发生感染。这类患者术后需密切监测体温和炎症指标,必要时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感染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和关节僵硬。
3、术后护理不当:
伤口敷料更换不及时或患者早期沾水都可能导致细菌逆行感染。护理重点包括保持切口干燥清洁、规范换药流程。典型症状为切口渗液伴异味,严重者可形成窦道。
4、假体材料排斥反应:
少数患者对金属假体产生迟发型过敏反应,局部炎症反应会破坏组织屏障导致继发感染。临床表现为术后数月出现的关节肿胀和皮肤湿疹样改变,需通过斑贴试验确诊。
5、慢性基础疾病未控制:
牙周炎、泌尿系感染等慢性感染灶可能通过血行传播导致假体周围感染。术前应全面排查并治疗潜在感染灶。这类感染往往表现为术后晚期出现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术后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伤口愈合;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训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切口;定期复查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注意观察关节肿胀、发热等异常症状,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体温变化和用药情况,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假体松动,控制基础疾病维持血糖血压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