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用药物包括镇痛药、抗生素、抗凝药三类,具体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由医生开具处方。
1、镇痛药:
术后疼痛管理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中重度疼痛可能使用曲马多等弱阿片类药物。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胃肠道不适,需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2、抗生素:
为预防术后感染,通常短期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克林霉素替代。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过敏反应。
3、抗凝药:
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常用于术后4-6周静脉血栓预防,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也可作为选择。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观察出血倾向。
4、辅助用药:
骨质疏松患者可能联用钙剂与维生素D,关节软骨修复期可补充氨基葡萄糖。合并慢性病患者需调整原有用药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特殊用药:
免疫抑制剂使用者需评估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关节翻修术或感染高风险患者可能延长抗生素使用周期。
术后康复期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奶促进伤口愈合;适量补充深色蔬菜水果获取维生素C;避免高脂饮食影响药物吸收。早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出现红肿热痛或异常分泌物需及时就医。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X线评估恢复情况,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股骨头置换6周后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强化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促进康复。
1、关节活动度训练:
术后6周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已初步愈合,可进行被动-主动关节活动训练。仰卧位做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弹力带辅助髋关节屈曲训练,角度控制在90度以内。侧卧位时进行髋关节外展训练,注意保持骨盆稳定避免代偿动作。
2、肌力强化训练:
重点强化臀中肌、股四头肌等髋周肌群。采用直腿抬高训练股直肌,每组10-15次;侧卧位蚌式开合锻炼臀中肌;坐位弹力带抗阻训练可增强髋关节稳定性。训练强度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每日2-3组。
3、平衡协调训练:
从双足站立过渡到单足站立训练,初期可扶助行器或墙壁维持平衡。进行重心转移训练时,患侧承重时间逐渐延长至30秒。后期可加入平衡垫训练,通过不稳定平面刺激本体感觉恢复。
4、步态训练:
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时注意步幅均匀,避免跛行。从三点步过渡到两点步,逐步增加患肢负重比例。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好上坏下"原则,上楼健侧先迈,下楼患侧先下。
5、日常生活训练:
模拟穿衣、如厕等日常动作,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坐位时保持膝关节低于髋关节,使用坐便器增高垫。睡眠时双腿间夹枕头防止内收,6周内避免患侧卧位。
康复期间需保持均衡营养摄入,每日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组织修复,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避免剧烈跑跳及对抗性运动,游泳和骑固定自行车是理想的有氧选择。定期复查X线评估假体位置,出现异常疼痛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术后3个月内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超过90度、内收超过中线及内旋动作,预防假体脱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