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宝宝急性肠胃炎呕吐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物理缓解、预防脱水等方式处理。急性肠胃炎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饮食不当、免疫力低下、接触传染源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呕吐期间暂停固体食物,症状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优先选择米汤、稀释苹果汁等低渗液体,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刺激肠胃。母乳喂养可继续,配方奶需稀释至正常浓度的1/2。
2、补充水分:
使用口服补液盐按说明书配制,少量多次喂服预防脱水。每次呕吐后补充5-10毫升液体,若持续拒绝饮水或尿量减少需就医。可尝试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食。
3、药物治疗:
蒙脱石散可保护胃肠黏膜,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呕吐严重时医生可能开具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呕吐反射,需严格遵医嘱使用。禁止自行服用止泻药。
4、物理缓解:
呕吐后保持竖抱姿势30分钟,用温水清洁口腔。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抚,发热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记录呕吐频率和性状变化供医生参考。
5、预防脱水:
观察前囟凹陷、眼窝下陷、皮肤弹性等脱水征兆,6小时无排尿需急诊。病毒性肠胃炎病程约3-7天,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嗜睡应立即就医。护理期间注意手部卫生和餐具消毒。
患病期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患儿衣物床单及时更换。恢复期逐渐添加香蕉、馒头等低渣食物,避免生冷刺激。注意观察精神状态,每日测量体温3次。家庭成员需分开使用卫生间,处理呕吐物时戴手套。急性期过后可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2周内暂缓接种疫苗。
儿童急性肠胃炎呕吐期间不建议饮用牛奶。急性肠胃炎发作期消化功能减弱,牛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质可能加重呕吐、腹泻等症状,恢复期可逐步尝试低乳糖奶制品。
1、乳糖不耐受:
急性肠胃炎会导致小肠黏膜暂时性乳糖酶缺乏,未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发酵产气,可能诱发腹胀、肠绞痛。部分儿童本身存在原发性乳糖酶缺乏,饮用普通牛奶会加重水样泻。
2、高渗透压负荷:
牛奶中乳糖和蛋白质形成的渗透压较高,可能刺激受损的胃肠黏膜,延长呕吐持续时间。尤其对频繁呕吐的患儿,液体补充应优先选择口服补液盐等低渗溶液。
3、消化负担加重:
酪蛋白在胃酸作用下形成的凝块较硬,需要更多胃酸和消化酶参与分解。急性炎症期胃酸分泌减少、胰酶活性降低,未充分消化的牛奶可能成为肠道刺激源。
4、过敏风险:
牛奶蛋白是常见过敏原,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更易引发过敏反应。部分患儿呕吐可能由食物蛋白诱导的胃肠炎综合征引起,此时需严格回避奶制品。
5、营养吸收障碍:
炎症状态下肠绒毛缩短,乳糖和蛋白质吸收率下降。长期腹泻患儿可能继发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恢复期建议从无乳糖配方奶或酸奶开始尝试。
呕吐症状缓解后,可先从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低纤维食物。恢复期添加奶制品时优先选择无乳糖牛奶或发酵乳,每次不超过50毫升并观察排便反应。补液期间注意补充锌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避免高糖饮品加重渗透性腹泻。若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嗜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