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判断依据包括下肢放射痛、特定体位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椎间盘压迫神经等。
1、下肢放射痛:
腰椎间盘突出最典型表现为坐骨神经痛,疼痛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放射至足背或足底。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动作会诱发疼痛加剧,卧床休息时疼痛可减轻。这种放射性疼痛与神经根受压程度呈正相关。
2、特定体位疼痛:
前屈弯腰动作会加重椎间盘压力导致疼痛明显,后伸腰部时疼痛可能缓解。久坐、久站后症状加重,改变体位可暂时缓解。严重者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距离缩短。
3、神经功能异常:
受累神经根支配区域可能出现感觉减退、肌力下降或反射减弱。常见表现为足背屈无力、踇趾背伸力弱、小腿外侧皮肤感觉麻木。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4、直腿抬高试验:
仰卧位伸直膝关节抬高患肢,60度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为阳性表现。加强试验足背屈时疼痛加重特异性更高。该检查能反映神经根受压程度。
5、影像学检查:
CT或MRI能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部位、程度及神经受压情况。X线片可排除骨折、肿瘤等疾病,但无法直接诊断椎间盘突出。肌电图检查有助于判断神经损伤范围。
日常应注意避免久坐久站,睡眠选择硬板床,坐姿保持腰椎生理曲度。可进行游泳、小燕飞等腰背肌锻炼,搬运重物时保持腰部直立。急性期需卧床休息2-3天,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体重控制能有效减轻腰椎负荷,建议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撤退性出血与月经的区分主要依据出血时间、出血量、伴随症状及用药史等因素。撤退性出血通常发生在服用紧急避孕药或激素类药物后,出血量较少且持续时间短;月经则具有周期性,出血量相对稳定且伴随典型经期症状。
1、出血时间:
撤退性出血多出现在停药后3-7天内,与月经周期无关。月经出血则按既往周期规律出现,间隔时间相对固定。若出血时间与预期经期不符且近期有服药史,需优先考虑撤退性出血。
2、出血特征:
撤退性出血通常表现为点滴出血或少量暗红色血液,持续时间2-3天。月经出血初期量少逐渐增多,持续3-7天,含子宫内膜组织脱落物,颜色鲜红至暗红渐变。
3、伴随症状:
撤退性出血较少伴随明显不适,偶有轻微腹胀。月经常伴随痛经、腰酸、乳房胀痛等周期性症状,部分女性可能出现乏力、情绪波动等经前期综合征表现。
4、药物影响:
近期服用左炔诺孕酮等紧急避孕药,或雌激素、孕激素类药物后异常出血,高度提示撤退性出血。月经不受短期药物干预影响,除非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导致周期改变。
5、周期变化:
撤退性出血可能干扰原有月经周期,导致下次经期提前或延后。月经周期相对稳定,波动范围通常在7天以内,连续记录基础体温或使用月经周期表有助于鉴别。
建议观察2-3个月经周期变化,记录出血起止时间、血量及症状。避免频繁使用紧急避孕药,长期月经紊乱需排查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内分泌疾病。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铁和维生素B族有助于维持正常月经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