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气压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抗过敏药物、手术引流等方式治疗。
1、细菌或病毒感染:
化脓性中耳炎多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经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导致。急性期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鼓膜充血膨隆。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等,配合镇痛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腺样体肥大会压迫咽鼓管咽口,导致中耳通气障碍形成分泌性中耳炎。特征为耳闷胀感、传导性耳聋,鼓室内可见淡黄色积液。需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必要时行腺样体切除术改善通气。
3、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时鼻咽部炎症可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常见于链球菌感染后。伴随鼻塞流涕症状,鼓膜呈琥珀色。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短程鼻腔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喷雾。
4、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黏膜水肿可波及咽鼓管,诱发变态反应性中耳炎。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耳痒、清稀耳漏,鼓膜苍白。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配合鼻用色甘酸钠控制过敏反应,避免接触尘螨等过敏原。
5、气压损伤:
飞行或潜水时气压骤变使鼓膜内外压力失衡,可能造成气压创伤性中耳炎。症状包括突发耳痛、耳鸣,严重时鼓膜穿孔。急性期需保持耳道干燥,预防性使用伪麻黄碱调节咽鼓管压力,穿孔较大者需行鼓膜修补术。
预防中耳炎需加强锻炼增强抵抗力,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时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儿童应定期筛查腺样体,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污水入耳。发作期间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及海鲜等发物。若出现持续耳痛流脓、听力明显下降或发热超过三天,应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