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内上髁骨折通常需进行X线平片、CT扫描、磁共振成像、神经电生理检查及血管超声检查。
1、X线平片:
作为骨折诊断的基础检查,X线能清晰显示骨折线位置、移位程度及是否伴有关节脱位。常规需拍摄肘关节正侧位片,必要时加拍斜位片。对于儿童患者需注意与骨骺线鉴别,避免误诊。
2、CT扫描:
三维重建CT可精确评估骨折块旋转角度、关节面塌陷范围及碎骨片分布情况。对于复杂骨折或术前规划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能发现X线难以显示的隐匿性骨折线。
3、磁共振成像:
MRI主要用于评估韧带损伤、肌腱断裂及骨髓水肿程度。对判断尺神经是否卡压在骨折端尤为重要,可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为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依据。
4、神经电生理检查:
当患者出现小指麻木或手内在肌无力时,需进行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测。该检查能客观评估尺神经损伤程度,区分神经震荡、轴索断裂等不同类型损伤。
5、血管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筛查肱动脉是否受压或断裂,特别适用于骨折严重移位患者。检查时需对比双侧桡动脉搏动差异,必要时进行血管造影确认血供情况。
骨折急性期应保持患肢制动,用三角巾悬吊减轻肿胀。恢复期逐步进行腕关节屈伸、手指对掌等康复训练,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钙质,如牛奶、鱼肉配合维生素D促进骨痂形成。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进度,出现持续疼痛或感觉异常需及时复诊。
肱骨内上髁骨折损伤的神经可通过神经修复术、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支具固定及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疗。神经损伤通常由骨折直接压迫、牵拉撕裂、局部血肿压迫、瘢痕粘连或合并血管损伤等原因引起。
1、神经修复术:
对于完全断裂的神经需行显微外科吻合术,部分损伤可采用神经松解术。手术时机建议在骨折稳定后2-4周内进行,术中需配合电生理监测评估神经传导功能。
2、药物治疗:
急性期可使用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促进修复,疼痛明显者可短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合并肌肉痉挛时可选用巴氯芬,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嗜睡副作用。
3、物理康复:
术后2周开始低频脉冲电刺激防止肌肉萎缩,4周后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温水浴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每日训练需控制在30分钟内。
4、支具固定:
前臂旋后位支具可减轻尺神经张力,夜间需维持腕关节背伸15度。固定期间每2小时需解除支具进行手指被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
5、定期复查:
术后每月需进行肌电图检查评估恢复情况,3个月时复查神经超声观察连续性。若6个月后仍存在明显感觉障碍,需考虑二次手术探查。
康复期间应保持每日摄入60克优质蛋白质促进神经修复,可选用鱼肉、鸡胸肉及大豆制品。维生素B族补充需持续3-6个月,特别需注重维生素B12的足量补充。早期避免提拉重物及剧烈旋转前臂动作,睡眠时用枕头垫高手臂减轻水肿。康复训练建议从抓握海绵球开始,逐步过渡到橡皮筋抗阻练习,每周训练强度递增不超过10%。若出现手指麻木加重或肌肉抽搐,应立即复诊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