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可能由遗传因素、药物副作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支持、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先天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基因突变有关,如WAS综合征。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血小板计数,急性出血时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药物副作用:肝素、化疗药等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需立即停用致病药物,临床常用艾曲泊帕、罗米司亭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
3、感染因素:登革热、HIV等病毒感染可破坏血小板。治疗需控制原发感染,伴随发热皮疹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禁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药物。
4、免疫异常: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自身抗体相关,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顽固病例可考虑利妥昔单抗或脾切除术。
日常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磕碰,建议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西蓝花、动物肝脏等食物,出现牙龈自发出血或月经量突增时需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