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可能由阴道菌群失衡、性传播感染、免疫力下降、不良卫生习惯、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引起。
1、阴道菌群失衡:
健康女性阴道内存在多种微生物,乳酸杆菌占主导地位,能维持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当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等致病菌过度繁殖时,会导致阴道分泌物酸碱度改变,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可通过阴道微生态制剂调节。
2、性传播感染:
不洁性行为可能引入加德纳菌、动弯杆菌等病原体,这些细菌会破坏阴道正常菌群平衡。患者常伴有灰白色稀薄分泌物及鱼腥味,需进行分泌物检测确诊。治疗需伴侣同治,避免交叉感染。
3、免疫力下降: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时,机体抵抗力降低,阴道局部免疫屏障功能减弱,难以抵御细菌侵袭。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瘙痒和灼热感,需加强营养补充和基础疾病控制。
4、不良卫生习惯:
过度阴道冲洗会破坏酸性环境,穿紧身化纤内裤影响透气性,经期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等行为都会创造细菌滋生条件。建议选择棉质内衣,每日清水清洗外阴即可,避免使用碱性洗剂。
5、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更年期雌激素波动会影响阴道上皮糖原含量,进而改变乳酸杆菌生长环境。绝经后妇女因黏膜萎缩更易感染,可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改善阴道环境。
预防细菌性阴道炎需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频繁使用护垫,性生活前后做好清洁。日常可适量摄入含益生菌的酸奶,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出现异常分泌物持续3天以上或伴有明显异味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分泌物常规检查,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治疗期间应禁止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所有内衣裤需煮沸消毒并在阳光下暴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