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糜烂性胃炎严重时确实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糜烂性胃炎都会发展为胃癌。糜烂性胃炎是胃黏膜受到损伤后出现的炎症反应,长期不治疗或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胃黏膜的进一步病变,甚至癌变。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时干预,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
1、遗传因素
部分胃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携带某些基因突变的人群。如果家族中有胃癌病史,糜烂性胃炎患者应更加重视定期检查和早期干预。
2、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高盐、腌制食品、烟酒等刺激性物质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增加癌变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糜烂性胃炎和胃癌的重要诱因之一,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率。
3、生理因素
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等生理问题会加重糜烂性胃炎的症状。长期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也会影响胃部健康,增加病变风险。
4、外伤与病理因素
胃部手术史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发展为糜烂性胃炎。若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引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癌前病变。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可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炎症。
-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有助于修复受损黏膜。
-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2、饮食调整
- 避免高盐、腌制、辛辣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 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
-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部负担。
3、生活方式改善
- 戒烟限酒,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 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消化功能。
糜烂性胃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出现持续性腹痛、消化不良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是预防糜烂性胃炎恶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