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和不孕。
1、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多开始于月经来潮前1-2天,持续整个经期。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一定成正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可能疼痛较轻,而盆腔腹膜微小病灶反而疼痛剧烈。
2、慢性盆腔痛:
约70%患者会出现非周期性的盆腔疼痛,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在经期加重。这种疼痛可能与盆腔粘连、炎症反应及神经末梢受刺激有关。疼痛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3、性交痛:
约30%-40%患者出现深部性交痛,尤其在子宫直肠陷凹或骶韧带部位存在异位病灶时更为明显。这种疼痛多在阴茎插入深部或抽动时发生,可能由于性交时碰撞或牵拉病灶所致。
4、月经异常:
15%-30%患者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这可能与卵巢功能异常、子宫腺肌病合并存在或盆腔充血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经前期点滴出血。
5、不孕:
约4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发病率高达70%。不孕机制复杂,可能与盆腔解剖结构改变、卵巢功能异常、免疫因素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等多因素相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凉刺激加重痛经症状。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进行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红肉及高脂饮食摄入。心理调节同样重要,可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定期妇科检查对监测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
急性心包填塞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低血压三联征,需紧急心包穿刺引流。其临床表现与处理方式主要有心输出量下降、奇脉、心音遥远、肝淤血、休克倾向。
1、心输出量下降:
急性心包积液导致心脏舒张受限,每搏输出量显著减少。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湿冷等外周灌注不足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同时静脉补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2、奇脉特征:
吸气时收缩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柱是典型体征,因心包压力增高影响左右心室充盈差异所致。监测血压时应特别注意呼吸相关性波动,该体征对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
3、心音遥远:
心包积液造成声波传导障碍,听诊心音明显减弱。可伴有心包摩擦音,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或炎症性病因。床旁超声检查可快速明确积液量及心脏压塞程度。
4、肝淤血表现:
中心静脉压升高导致肝脏充血肿大,右上腹可出现压痛及叩击痛。长期淤血可能引发肝功能异常,需监测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必要时给予保肝治疗。
5、休克倾向:
进行性血压下降伴心率增快预示循环衰竭风险,需紧急处理。在准备心包穿刺同时,可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但需注意避免过度扩容加重心脏压迫。
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恢复期建议低盐饮食,每日监测体重变化,出现下肢水肿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立即就诊。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包积液复发情况,必要时考虑心包开窗术预防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