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肾病与肾性高血压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高血压肾病是由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肾脏损害,肾性高血压则是肾脏疾病引发的高血压。两者在临床表现、治疗重点和预后方面也存在差异。
高血压肾病是原发性高血压长期未控制,造成肾小球和肾小动脉的慢性损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微量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夜尿增多、血肌酐升高等症状。治疗以控制血压为核心,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同时需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肾功能。
肾性高血压由肾脏实质性病变或肾血管狭窄引起,常见病因包括慢性肾炎、多囊肾、肾动脉狭窄等。这类患者往往血压升高更显著且更难控制,可能伴随水肿、血尿等肾脏原发病症状。治疗需针对肾脏原发疾病,如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能需要血管成形术,同时联合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β受体阻滞剂如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降压药物。
日常管理需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肾毒性药物,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出现血压波动或肾功能异常时应及时复诊,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