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骨水泥手术主要通过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完成,手术流程包括局部麻醉、穿刺定位、骨水泥注入、固化观察等步骤。
1、术前准备:
患者需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骨折节段,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症。术前禁食6小时,采取俯卧位并标记穿刺点,通常选择椎弓根外侧入路。
2、麻醉穿刺:
在X线透视引导下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将穿刺针经皮刺入椎体后1/3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需先置入球囊扩张复位,再注入高黏度骨水泥。
3、骨水泥灌注:
调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至拉丝期,通过穿刺针缓慢注入椎体。单侧注射量约3-5毫升,需全程透视监测防止渗漏,出现椎旁静脉或椎管内渗漏立即停止。
4、术后处理:
骨水泥固化后拔除穿刺针,压迫止血包扎。术后平卧2小时观察生命体征,24小时内禁止剧烈活动,通过X线复查确认骨水泥分布情况。
5、并发症防控:
严格掌握骨水泥注入时机和压力可降低肺栓塞风险。术前椎体后壁完整性评估能预防神经损伤,术中体温监测可及时发现骨水泥聚合热反应。
术后3日内需佩戴腰围保护,避免弯腰扭转动作。建议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逐步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术后1个月复查骨密度,骨质疏松患者需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日常注意防跌倒措施,睡硬板床保持脊柱生理曲度,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饮食应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食物,适度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因骨密度降低导致椎体在轻微外力下发生的塌陷性骨折,常见于胸腰椎段。
1、骨质疏松基础: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主要诱因,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使椎体承重能力下降。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骤降,骨吸收加速,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长期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会加剧骨质流失进程。
2、生物力学改变:
椎体前柱松质骨含量高且血供丰富,在骨质疏松状态下更易受压变形。脊柱后凸时前柱负荷增加,咳嗽、弯腰等日常动作产生的压力即可导致椎体前缘楔形压缩,常见于第12胸椎至第3腰椎节段。
3、微小创伤诱发:
多数患者无明确外伤史,由搬重物、跌倒等低能量损伤引发。椎体骨小梁断裂后形成微骨折,累积损伤可导致椎体高度丢失超过20%,影像学表现为椎体上终板凹陷或双凹变形。
4、疼痛特征:
急性期出现剧烈背痛,体位改变时加重,可能放射至肋间或腹部。慢性期表现为持续性钝痛伴脊柱活动受限,多发骨折可导致驼背畸形和身高缩短,严重者出现肺功能受限等并发症。
5、继发风险:
首次骨折后2年内再发风险增加5倍,相邻椎体更易受累。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全身性并发症,需警惕隐匿性骨折导致的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
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维生素D补充建议维持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在30ng/ml以上,每周2-3次日光照射有助于合成内源性维生素D。抗阻力训练和平衡练习可增强骨骼强度,避免前屈提重物等危险动作。疼痛急性期建议使用硬板床休息,逐步恢复活动时需佩戴脊柱支具保护。定期骨密度检测和药物干预对预防再骨折至关重要,双膦酸盐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药物适用于严重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