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尿路感染可能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下降、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频繁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尿路感染病例的80%。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进入膀胱,在尿液中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其他致病菌还包括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等。细菌感染可通过尿培养确诊,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2、尿路梗阻:
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会导致尿液排出受阻,使细菌在尿路中滞留繁殖。梗阻还可能造成尿液反流,增加感染风险。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关键,同时需配合抗感染治疗。
3、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老年人等群体免疫功能较弱,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这类患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且容易反复发作。控制基础疾病、增强免疫力有助于预防感染。
4、卫生习惯不良:
如厕后擦拭方向不当、不及时更换内裤、长时间憋尿等不良习惯会增加细菌感染机会。女性因尿道较短,更需注意会阴部清洁。改善卫生习惯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5、性生活频繁:
性活动可能将细菌带入尿道,特别是女性在性生活后未及时排尿时。使用避孕隔膜、杀精剂等也可能改变阴道菌群平衡。建议性生活后排尿,保持适度频率。
预防急性尿路感染需注意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女性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过度使用洗液清洗外阴;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适度运动增强抵抗力。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感染上行。
尿路感染患者血常规检查通常会出现白细胞升高。白细胞升高主要与细菌感染刺激免疫反应、炎症介质释放、感染严重程度、个体免疫差异以及是否合并其他感染等因素有关。
1、细菌感染:
尿路感染多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引起,细菌侵入尿路上皮后会激活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加。这种情况需进行尿培养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使用抗菌药物。
2、炎症反应:
感染部位释放的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会刺激骨髓加速白细胞生成,使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轻度感染可能仅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轻度左移,重度感染可出现明显核左移现象。
3、感染程度:
单纯性膀胱炎白细胞升高幅度较小,而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常显著增高,部分患者可达20×10⁹/L以上。同时可能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过80%的表现。
4、个体差异:
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不明显的特殊情况。糖尿病患者合并尿路感染时,白细胞反应可能更为剧烈。
5、混合感染:
当尿路感染合并前列腺炎、阴道炎等其他部位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会呈现更高水平。这种情况需要完善盆腔超声等检查明确感染范围。
尿路感染期间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可适量饮用蔓越莓汁。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会阴部清洁卫生。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女性患者应注意从前向后擦拭的如厕习惯。若出现发热或腰痛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