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休息、药物镇痛、支具固定、椎体成形术、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该疾病通常由骨量流失、外力冲击、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选择硬板床并保持脊柱轴向翻身。卧床期间需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可通过定时翻身、踝泵运动等方式改善血液循环。疼痛缓解后可在支具保护下逐步恢复活动。
2、药物镇痛: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可缓解急性疼痛,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适用于重度疼痛。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RANK配体抑制剂地诺单抗等,需长期规范使用以改善骨密度。
3、支具固定:
定制硬质胸腰骶支具可提供脊柱稳定性,佩戴时间通常为8-12周。支具需贴合身体曲线,每日佩戴不超过18小时,期间需配合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
4、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适用于顽固性疼痛患者,通过骨水泥注入恢复椎体高度。手术创伤小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活动,需继续抗骨质疏松治疗。
5、康复训练:
骨折愈合后需进行渐进式康复,早期以呼吸训练和关节活动为主,中期加入核心肌群训练,后期可进行低冲击有氧运动。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平衡能力。
日常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配合800-1000IU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避免搬运重物及过度弯腰动作,居家环境应消除地毯门槛等跌倒隐患。建议每半年进行骨密度检测,合并糖尿病、甲亢等基础疾病者需同步控制原发病。冬季外出注意防滑,必要时使用助行器辅助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