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下裂术后感染症状主要包括切口红肿、异常分泌物、排尿疼痛、发热以及尿频尿急等。尿道下裂是尿道开口位置异常的先天性畸形,术后感染可能由细菌侵入、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导尿管留置时间过长或术中污染等因素引起。若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1、切口红肿术后切口周围皮肤发红、肿胀是感染的早期表现,可能伴随局部皮温升高。这种情况通常与切口清洁不足或细菌定植有关。轻度红肿可通过加强局部消毒和更换敷料改善,若红肿扩散或形成硬结,需考虑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控制感染。
2、异常分泌物切口处出现黄色脓性分泌物或血性渗液,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分泌物增多时需进行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可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进行治疗。
3、排尿疼痛感染波及尿道黏膜时,排尿时可能出现灼烧感或刺痛,严重者甚至出现排尿困难。这种症状多与尿道炎症反应有关,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稀释尿液,必要时使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缓解不适,并配合抗生素如磷霉素氨丁三醇治疗。
4、发热体温超过38摄氏度可能提示全身性感染,常伴随畏寒或乏力。发热反映机体免疫系统正在对抗感染,但持续高热需警惕菌血症风险。此时需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并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评估感染程度。
5、尿频尿急膀胱或尿道受炎症刺激时,可能出现排尿次数增多、尿意急迫但尿量减少的情况。这类症状需与术后正常尿路刺激征鉴别,若持续超过48小时或加重,需考虑尿路感染可能,可选用呋喃妥因或磺胺甲恶唑等针对尿路感染的药物。
术后应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避免尿液污染敷料。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减少局部摩擦。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的摄入,促进组织修复,同时多饮水维持尿量。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骑跨动作,定期复查尿常规直至愈合。若出现发热不退、切口渗液增多或排尿困难加重,须立即返院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