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骨密度减少的疾病主要有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密度减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该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与雌激素水平下降、钙质吸收不足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或轻微外伤后骨折等症状。治疗需结合钙剂、维生素D补充及抗骨质疏松药物。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速骨钙溶解。该病可能由甲状旁腺腺瘤或增生引起,表现为高钙血症、骨质疏松和肾结石。患者常出现乏力、骨痛和多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严重者需手术切除病变甲状旁腺。
3、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因长期皮质醇分泌过多导致骨形成减少。该病可能由垂体瘤、肾上腺肿瘤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和高血压。骨密度检查可见明显骨质疏松。治疗需控制皮质醇水平,必要时手术切除肿瘤。
4、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疾病,肿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骨破坏。患者常见骨痛、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X线检查可见多发溶骨性损害。治疗以化疗和靶向治疗为主,严重骨破坏需双膦酸盐类药物保护骨骼。
5、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炎症反应会加速局部和全身性骨丢失。炎症因子刺激破骨细胞活性,导致关节周围和全身骨质疏松。患者除关节症状外,可能出现全身骨量减少。治疗需控制炎症活动,同时注意骨保护措施。
预防骨密度减少需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监测骨密度。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反复骨折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