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导致骨密度减少的典型疾病。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激素水平变化、营养缺乏、药物影响、慢性疾病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1、激素水平变化:
雌激素和睾酮对维持骨量具有重要作用。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加速;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同样会影响骨形成。这类激素依赖性骨流失通常呈现渐进性,早期可通过骨密度检测发现。
2、营养缺乏:
长期钙摄入不足或维生素D缺乏直接影响骨基质矿化。钙是骨骼主要成分,维生素D促进肠道钙吸收。当血钙浓度降低时,甲状旁腺激素会动员骨钙释放,长期将导致骨量减少。这类因素可通过膳食补充改善。
3、药物影响:
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寿命。抗癫痫药物可能干扰维生素D代谢,肝素则会抑制骨形成。药物性骨质疏松通常在停药后可部分逆转,但需持续监测骨密度变化。
4、慢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的慢性炎症状态会加速骨吸收,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代谢亢进增加骨转换率。慢性肾病导致活性维生素D合成障碍,肠道钙吸收减少。这类继发性骨质疏松需同时治疗原发病。
5、遗传因素:
COL1A1等基因突变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骨基质结构异常。家族中有骨质疏松骨折史者,其骨峰值往往较低,衰老时更易达到骨折阈值。遗传因素虽不可改变,但早期干预能延缓病程进展。
预防骨质疏松需保证每日1000-1200毫克钙摄入,适量食用乳制品、豆制品及深绿色蔬菜;每周2-3次日晒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制剂;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太极拳等刺激骨形成;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5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已有骨质疏松者需遵医嘱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同时采取防跌倒措施降低骨折风险。
导致骨密度减少的疾病主要有骨质疏松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和成骨不全症。
1、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密度减少疾病,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该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与雌激素水平下降、钙质吸收不足等因素相关。患者可能出现腰背疼痛、身高变矮或轻微外伤后骨折。
2、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血钙升高和骨钙流失。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继发性则常见于慢性肾病。患者除骨密度下降外,还可能伴有肾结石、消化系统症状等。
3、库欣综合征:
库欣综合征由长期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常见于垂体腺瘤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过量皮质醇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速骨质流失。患者多表现为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和高血压。
4、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恶性浆细胞疾病,异常浆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溶骨性破坏。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典型症状包括骨痛、贫血和高钙血症。
5、成骨不全症:
成骨不全症是罕见的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因胶原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骨脆性增加。患者自幼年起即易发生骨折,可能伴有蓝色巩膜、听力障碍等表现。
预防骨密度下降需注意均衡膳食,保证每日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出现不明原因骨痛或反复骨折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对于已确诊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