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低体温可通过保暖措施、补充热量、调整环境温度、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儿童低体温可能由环境寒冷、营养不良、感染性疾病、内分泌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1、保暖措施立即增加衣物或使用毛毯包裹,避免直接接触冰冷物体。可采取皮肤接触保暖法,将儿童紧贴成人胸腹部传递体温。四肢末梢需重点保暖,但禁止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直接接触皮肤,防止低温烫伤。
2、补充热量给予温热的糖水或配方奶,少量多次喂食。一岁以上儿童可饮用适量蜂蜜水或进食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避免一次性大量进食,防止胃肠不适。若出现吞咽困难或意识模糊,禁止强行喂食。
3、调整环境温度将室温维持在26-28摄氏度,使用空调或暖气时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将儿童置于通风口或窗户附近。监测室内湿度在50%-60%范围,过度干燥可能加重体温调节负担。
4、观察伴随症状记录体温变化曲线,关注是否出现寒战、嗜睡、皮肤花斑等异常。测量体温建议采用电子体温计肛温测量法,避免额温枪或耳温枪的测量误差。若体温持续低于35摄氏度或伴有呼吸异常需立即处理。
5、及时就医当居家处理无效或体温低于32摄氏度时,需急诊处理。病理性低体温常需静脉补充温盐水、使用加温毯等医疗干预。医生可能开具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因。
日常需保证儿童充足睡眠与合理饮食,寒冷季节适当增加高热量食物摄入。定期检查居家温度计准确性,睡眠时使用睡袋比普通被子更利于保温。外出时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注意头部与四肢防护。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慢性病患儿需加强体温监测,发现异常及时联系儿科恢复期可适当进行被动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热量过度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