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脱水可能由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副作用、慢性肠炎、乳糖不耐受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口服补液盐、静脉补液、调整饮食、使用止泻药物、治疗原发病等方式缓解。
1、肠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肠道时会导致渗透性腹泻,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志贺菌等。这类腹泻常伴随发热、腹痛,粪便可能带有黏液或血丝。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等药物吸附毒素,同时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
2、食物中毒食用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后,毒素刺激肠道加速蠕动。典型表现为进食后数小时内突发水样泻,可能伴随呕吐。轻症可通过禁食减轻肠道负担,配合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呕吐者需静脉输注葡萄糖盐水。
3、药物副作用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伪膜性肠炎导致腹泻。化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也会刺激肠黏膜。出现药物相关性腹泻时应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制剂帮助恢复菌群。
4、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持续腹泻,因肠黏膜损伤影响水分吸收。这类患者除脱水外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治疗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药物控制病情,急性发作期需暂时采用低渣饮食。
5、乳糖不耐受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者摄入乳制品后,未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产生渗透性腹泻。这类腹泻停止摄入乳制品即可缓解,严重时可服用乳糖酶补充剂。长期腹泻者需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腹泻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汤、面条等低纤维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观察尿量、皮肤弹性等脱水指征,婴幼儿及老年人出现精神萎靡、眼窝凹陷等表现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逐步增加酸奶、香蕉等含钾食物,帮助电解质平衡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