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肚子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水分、使用益生菌、观察体温变化、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婴儿腹泻通常由喂养不当、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过敏反应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婴儿应保持正常哺乳频率,母亲需避免进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尝试将奶粉适当稀释,或更换为低乳糖配方奶粉。已添加辅食的婴儿应暂停摄入高纤维或高糖食物,改为米汤、米糊等易消化食物。
2、补充水分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流失,需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溶液。每次喂食5-10毫升,间隔10-15分钟重复进行。可观察婴儿尿量判断脱水程度,若4小时无排尿需警惕重度脱水。
3、使用益生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这类药物需用温水冲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使用前应确认婴儿无相关成分过敏史。
4、观察体温变化每日测量体温3-4次,若持续超过38℃可能提示细菌感染。需同时观察大便性状,出现黏液、血丝或腥臭味时需留取样本送检。记录腹泻次数和每次排便量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5、及时就医若腹泻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伴随呕吐、嗜睡、囟门凹陷等症状,需立即就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粪便常规等检查可明确病因。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蒙脱石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止泻药物。
护理期间需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涂抹护臀霜。注意奶瓶、餐具的消毒处理,照顾者接触婴儿前后需规范洗手。母乳喂养母亲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可能引起过敏的牛奶、海鲜等食物。若婴儿出现拒食、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建议及时到儿科门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