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吃多了可能导致低血糖,这种情况被称为荔枝病。荔枝中含有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两种毒素,会干扰人体糖代谢,抑制糖异生和脂肪酸氧化,导致低血糖反应。荔枝病多见于空腹大量食用荔枝的儿童,表现为头晕、出汗、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会抑制肝脏中葡萄糖的生成,同时阻碍脂肪分解供能。当人体血糖水平下降时,这两种物质会阻止机体启动正常的升糖机制。特别是儿童肝脏糖原储备较少,更容易受到影响。空腹状态下食用大量荔枝,会加速低血糖的发生。
部分人群对荔枝中的毒素更为敏感,即使少量食用也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有基础代谢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食用荔枝后可能出现反常性低血糖。肝功能异常者代谢毒素能力下降,也更容易出现症状。这些情况下,即使不是大量食用,也需要警惕低血糖风险。
建议食用荔枝时注意控制数量,成人每日不超过10-15颗,儿童不超过5颗。避免空腹食用,最好在餐后1-2小时进食。如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并就医。糖尿病患者食用荔枝需监测血糖变化,必要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储存荔枝时注意保持新鲜,变质荔枝毒素含量可能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