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40度属于高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支持、病因治疗、监测体温等方式处理。高热可能与感染、中暑、免疫性疾病、肿瘤、药物反应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促进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以免引起寒战或皮肤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于额头,每2小时更换一次。保持室温在25摄氏度左右,穿着透气棉质衣物。
2、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混悬液、双氯芬酸钠栓等。不同剂型适用于不同年龄段,栓剂适用于呕吐患者。需注意给药间隔时间,避免多种退热药混用。
3、补液支持高热会导致大量水分丢失,每小时补充200毫升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可适量饮用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观察尿量及颜色,若4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婴幼儿可增加母乳喂养频次。
4、病因治疗细菌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抗生素。流感病毒感染者可用奥司他韦胶囊。若伴随剧烈头痛、皮疹、意识模糊等症状,需排除脑膜炎等严重疾病。持续高热3天以上应完善血常规检查。
5、监测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每30分钟测量一次,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夜间睡眠时仍需定时监测。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抽搐、呕吐等伴随症状。体温骤降时可能出现大汗虚脱,需及时更换衣物。
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饮食选择小米粥、藕粉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体温正常后24小时内不宜剧烈运动。婴幼儿高热易引发热性惊厥,家长需保持镇定,将孩子侧卧防止窒息,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并及时送医。老年人高热需警惕隐性脱水,建议每日称重监测体重变化。恢复期出现乏力、盗汗属正常现象,可逐步增加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