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一般不能完全自行恢复,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轻微骨裂可能通过固定制动逐渐愈合,但错位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情况必须医疗干预。骨折愈合涉及血肿机化、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改造等多个生物学阶段,需专业评估与处理。
稳定性骨折如青枝骨折或单纯线性骨折,在石膏或支具固定后可能实现自然愈合。这类骨折未破坏骨骼整体结构,局部血供良好,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可维持正常骨代谢。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确认对位情况,避免负重活动,适当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促进矿化。但即使轻微骨折,未经规范固定也可能导致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
粉碎性骨折、关节内骨折或伴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必须接受复位治疗。骨折端超过2毫米的分离会阻碍骨痂桥接,可能形成假关节。开放性骨折存在感染风险,需紧急清创并抗生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等特殊类型,往往需要骨水泥填充或内固定手术。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慢性疼痛或骨不连等并发症。
骨折后应尽早就医完善影像学检查,由骨科医生评估损伤程度。治疗期间需保持固定装置干燥清洁,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关节活动度练习,后期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矿物质摄入,定期监测骨愈合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