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结痂后发烫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与感染有关。伤口愈合过程中局部轻微发热属于炎症反应,但持续发烫或伴随红肿疼痛需警惕感染。
伤口在愈合过程中会经历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塑期。结痂后局部轻微发热是常见现象,主要由于新生血管形成和细胞增殖导致代谢活动增强,这种发热通常范围局限且温度略高于周围皮肤,不会持续加重,一般随着痂皮脱落逐渐消退。此时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强行揭痂即可。
若结痂后发烫持续超过三天,温度明显升高或范围扩大,并伴随痂下渗液、脓性分泌物、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异味等症状,则可能提示细菌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这类感染可能延迟愈合甚至导致蜂窝织炎。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或污染伤口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建议观察伤口是否有异常分泌物或红肿扩散,避免自行涂抹药膏或挤压伤口。保持局部透气,接触伤口前需洗手。如发热持续或伴随全身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清创处理,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促进愈合,但无需刻意提高伤口局部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