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可通过保持卫生、对症治疗、隔离防护、皮肤护理、饮食调整等方式处理。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1、保持卫生手足口病具有较强传染性,患儿需单独使用餐具毛巾,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家长接触患儿前后需用肥皂洗手,患儿衣物需煮沸消毒。玩具桌椅每日用84消毒液擦拭,防止病毒通过接触传播。
2、对症治疗发热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口腔疱疹疼痛可用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皮肤瘙痒可外涂炉甘石洗剂。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重症手足口病。
3、隔离防护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去幼儿园等公共场所。家中其他儿童需密切观察,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隔离。哺乳期母亲接触患儿后需清洁乳房再哺乳。
4、皮肤护理疱疹未破溃时可用温水擦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已破溃皮疹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抓挠,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5、饮食调整口腔疼痛期间给予温凉流食如米汤、牛奶,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恢复期可逐步添加鸡蛋羹、烂面条等软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每日少量多次饮水预防脱水。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监测体温变化。患儿用过的床单被套需暴晒消毒,居室保持通风换气。恢复期可适当补充乳铁蛋白增强免疫力,但出现呕吐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需急诊处理。平时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托幼机构需做好晨检和物品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