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有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6型、柯萨奇病毒A10型、其他肠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染。
1、柯萨奇病毒A16型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感染后通常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有低热。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家长需注意儿童个人卫生,避免共用毛巾等物品。
2、肠道病毒71型肠道病毒71型感染可能引起重症手足口病,除典型皮疹外,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该病毒传染性强,幼儿园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家长发现儿童出现持续高热、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3、柯萨奇病毒A6型柯萨奇病毒A6型感染可能导致非典型手足口病,皮疹分布更广泛,甚至累及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等后期表现。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流行期间应减少儿童聚集活动。
4、柯萨奇病毒A10型柯萨奇病毒A10型引起的手足口病症状相对较轻,但同样具有传染性。病毒可在患者粪便中存活较长时间,家长需特别注意处理儿童排泄物后彻底洗手,并对玩具等物品定期消毒。
5、其他肠道病毒部分其他肠道病毒亚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样表现,临床症状与典型病例相似。病毒变异可能导致重复感染,即使既往患过手足口病仍需要做好防护。流行季节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儿童玩具、餐具应定期消毒。流行期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成人接触患儿后也需洗手更衣。患病期间宜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恢复期患者仍可能排毒,应继续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