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干净后下腹部疼痛可能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痛、盆腔淤血综合征或泌尿系统感染引起,可通过药物干预或生活方式调整缓解症状。
1、盆腔炎:
盆腔炎是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常因细菌上行感染导致。急性期表现为下腹持续性疼痛伴发热,慢性期可能仅在月经后出现隐痛。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头孢曲松联合多西环素,同时需避免性生活至症状完全消失。
2、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在盆腔其他部位,月经结束后仍可能因病灶充血引发疼痛。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可能伴随性交痛或不孕。治疗可采用孕三烯酮等药物抑制内膜生长,严重者需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
3、排卵痛:
部分女性在月经周期中期会出现单侧下腹刺痛,持续数小时至2天,与卵泡破裂刺激腹膜有关。疼痛通常能自行缓解,热敷腹部或服用布洛芬可减轻不适,建议记录疼痛时间与月经周期的关系以帮助诊断。
4、盆腔淤血综合征:
盆腔静脉回流不畅导致慢性充血,表现为月经后下腹坠胀痛,久站或性生活后加重。可通过超声检查确诊,治疗包括避免长时间站立、盆底肌锻炼,严重者可能需要血管介入手术。
5、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或尿道炎可能因月经期卫生巾使用不当引发,表现为下腹隐痛伴尿频尿急。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后使用磷霉素氨丁三醇等抗生素,治疗期间需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
建议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月经期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亚麻籽,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每周进行3次以上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每次持续15分钟。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异常出血、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妇科就诊排查器质性病变。记录疼痛的具体位置、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