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慢性特异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及大血管病变。这些并发症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发,涉及微血管和大血管的渐进性损伤。
1、糖尿病肾病:
长期高血糖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早期通过控制血糖血压可延缓进展,晚期需透析或肾移植。发病与糖基化终产物堆积、肾小球高压等因素相关,常伴随高血压和贫血症状。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血糖引起视网膜微血管渗漏和闭塞,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非增殖期以微动脉瘤和出血为主,增殖期出现新生血管。激光治疗和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中晚期,发病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有关,多伴有飞蚊症和视物变形。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表现为对称性肢体麻木、刺痛或感觉丧失,与山梨醇代谢异常和氧化应激相关。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纤维脱髓鞘和轴突变性,常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可改善症状,但需配合血糖管理。
4、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和缺血共同导致足部溃疡、感染及坏疽。发病与足部压力异常分布、创伤感知减退有关,常见足趾畸形和胼胝体形成。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包括清创、负压引流和血管重建手术。
5、大血管病变:
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脂代谢紊乱、慢性炎症相关,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心绞痛。需强化降脂降压治疗,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需综合管理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筛查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及神经功能。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饮食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荞麦,限制每日盐摄入低于5克。足部护理应每日检查有无破损,避免赤足行走,选择透气棉袜和合脚鞋具。戒烟限酒可显著降低血管病变风险,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代谢稳定。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危象属于内分泌急症,死亡率高达20%-30%,主要表现为高热、心动过速、意识障碍等多系统功能紊乱。其他需警惕的并发症包括喉返神经损伤、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出血及切口感染。
1、甲状腺危象:
多因术前准备不充分或术中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引发。典型症状包括体温超过39℃、心率大于140次/分、烦躁谵妄甚至昏迷,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腹泻脱水。需立即静脉注射碘剂、β受体阻滞剂,同时进行降温、补液等综合抢救。
2、喉返神经损伤:
手术操作可能直接损伤或牵拉喉返神经,导致声带麻痹。患者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双侧损伤时可引起呼吸困难。术中神经监测技术可降低发生率,轻度损伤多数在3-6个月自行恢复。
3、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甲状旁腺误切或血供受损会导致低钙血症,表现为手足抽搐、口周麻木。术中保留甲状旁腺血供是关键,术后需定期监测血钙水平,严重者需长期补充钙剂与活性维生素D。
4、术后出血:
多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颈部肿胀压迫气管可导致窒息。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需紧急拆除缝线止血,必要时气管切开。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有助于早期发现。
5、切口感染:
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表现为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严格无菌操作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降低发生率,已发生感染需充分引流并做细菌培养指导用药。
术后应保持颈部适度制动,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转头动作。饮食需保证充足热量与蛋白质,限制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每日监测体温脉搏变化,出现心慌手抖等甲亢症状复发或手足麻木等低钙症状时需及时复诊。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三个月内避免游泳、球类等颈部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