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感冒引起的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鼻腔护理、止痛处理、鼓膜穿刺、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感冒继发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病原体侵袭、免疫力低下、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阿莫西林、头孢克洛或阿奇霉素等抗生素。用药前需通过耳镜检查明确鼓膜充血程度及分泌物性质,化脓性中耳炎需完成7-10天全程治疗。注意观察用药后体温变化及耳痛缓解情况。
2、鼻腔护理:
使用生理性海水喷雾清洁鼻腔,配合吸鼻器清除分泌物。鼻塞严重时可短期应用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改善咽鼓管通气。每日3-4次鼻腔冲洗能减少病原体逆行感染风险。
3、止痛处理:
急性期耳痛可选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耳部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压力性鼓膜损伤。
4、鼓膜穿刺:
鼓室积液持续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需行鼓膜穿刺术。通过显微镜下抽吸积液并置入通气管,手术时间约15分钟。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定期复查通气管脱落情况。
5、手术干预:
腺样体肥大合并中耳炎需行腺样体切除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鼓室成形术。手术全麻下进行,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听力恢复情况。
患儿恢复期应保持每日饮水量1000-1500毫升,适量增加猕猴桃、鲜枣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促进鼻腔引流,避免被动吸烟环境。急性期暂缓游泳等水上活动,恢复后可进行吹气球等咽鼓管功能训练。若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复诊。
化脓性中耳炎耳膜穿孔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局部清洁护理、鼓膜修复手术、避免耳道进水、定期复查等方式处理。该病症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炎症蔓延、外伤、免疫力低下、耳部解剖异常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菌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等,需在医生指导下完成全程治疗以控制感染。治疗期间需监测体温及耳部疼痛情况。
2、局部清洁护理:
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保持耳道干燥清洁。禁止自行使用挖耳工具,避免将棉签深入耳道。清洗后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但需注意药物不可经穿孔处进入中耳腔。
3、鼓膜修复手术:
对于持续3个月未愈合的穿孔或反复感染者,可考虑鼓室成形术或鼓膜修补术。手术方式包括脂肪移植、筋膜移植等,需由耳鼻喉科医生评估穿孔大小、位置及听力损失程度后决定具体方案。
4、避免耳道进水:
洗浴时使用防水耳塞或涂抹凡士林的棉球封闭外耳道,游泳需佩戴专业耳塞。进水可能导致细菌再次侵入中耳腔,引发感染加重或延缓穿孔愈合。若意外进水应立即用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
5、定期复查:
治疗后每周需复查耳内镜观察穿孔愈合情况,检测听力变化。急性期过后每2-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观察1年。复查内容包括声导抗测试、纯音测听等,评估中耳功能恢复状态。
日常需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导致病原体经咽鼓管逆行感染。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的蔬果如胡萝卜、猕猴桃,促进黏膜修复。冬季注意耳部保暖,外出佩戴耳罩。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防止气压变化影响鼓膜愈合。若出现耳痛加剧、发热或眩晕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