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常见贫血类型,主要病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或丢失过多。
1、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铁含量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长期偏食、素食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可能导致铁摄入不足。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动物肝脏、豆类和深绿色蔬菜。建议每日摄入适量的铁元素,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男性8毫克,女性18毫克。
2、铁吸收障碍
某些疾病或药物可能影响铁的吸收。例如,胃酸缺乏、慢性胃炎、乳糜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会降低铁的吸收率。长期服用抗酸药或钙补充剂也可能干扰铁的吸收。改善铁吸收的方法包括避免与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同时摄入,或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吸收。
3、铁需求增加
生长发育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要更多的铁来满足胎儿和婴儿的发育需求。建议这些人群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同时注意饮食中铁的摄入。
4、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女性月经量过多、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痔疮)、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都可能引起铁丢失。治疗上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干预,如止血、调整药物或手术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包括饮食调整、铁剂补充和病因治疗。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菠菜等。铁剂补充可选择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或静脉注射铁剂(如蔗糖铁)。对于严重贫血或铁剂吸收不良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同时,针对病因的治疗至关重要,如控制月经量、治疗消化道出血等。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干预。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铁剂补充和针对病因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贫血症状,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