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外伤和病理等多方面原因。预防和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补充铁剂以及定期监测。
1、遗传因素
部分婴幼儿可能因遗传性铁代谢异常导致缺铁性贫血。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会影响铁的吸收或利用,导致体内铁储备不足。对于有家族史的婴幼儿,建议尽早进行基因筛查,以便早期干预。
2、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铁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若母亲铁摄入不足,可能导致乳汁中铁含量偏低。过早引入未强化铁的辅食或长期依赖低铁配方奶粉也会增加风险。建议婴幼儿6个月后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米粉、红肉泥等。
3、生理因素
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较大。
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由于体内铁储备不足,更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铁吸收能力较弱,也可能导致铁缺乏。针对这类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
4、外伤或失血
婴幼儿因外伤或慢性失血(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寄生虫感染会破坏肠道黏膜,影响铁的吸收,同时导致慢性失血。定期驱虫和改善卫生条件有助于预防此类问题。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如慢性感染、炎症性肠病或肾脏疾病可能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例如,慢性感染会升高铁调素水平,抑制铁的吸收。对于患有此类疾病的婴幼儿,需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针对性补充铁剂。
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需从饮食、补充剂和定期监测三方面入手。饮食上,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红肉、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补充剂方面,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铁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综合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