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固有型肝损伤、特异质型肝损伤、间接型肝损伤、混合型肝损伤四种类型。
1、固有型肝损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通常与剂量相关,常见于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治疗需停用致病药物并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
2、特异质型肝损伤与个体遗传易感性相关,无法预测且与剂量无关,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伤,可能伴随发热、皮疹,治疗需立即停药并应用糖皮质激素。
3、间接型肝损伤药物通过影响胆汁排泄或免疫机制间接导致肝损伤,如雌激素引起的胆汁淤积,表现为皮肤瘙痒、碱性磷酸酶升高,治疗需停用药物并联合熊去氧胆酸。
4、混合型肝损伤兼具固有型和特异质型特征,如抗癫痫药丙戊酸钠引起的肝损伤,可能诱发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需根据具体机制调整治疗方案。
出现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日常注意控制药物使用种类和剂量,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