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紫登主治医师
-
医院: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科室:
肛肠科
- 肛周潮湿
- 大便变形
- 肛周流脓与分泌物
- 肛门直肠狭窄
- 大便溏
- 结直肠癌走上分子分型之路
-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警惕艰难梭菌
- 白细胞介素-23在IBD中的作...
- IL-13在克罗恩氏病患者肠道...
- 改变肿瘤微环境提高抗癌药物作用
- 癌症和炎症
- 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
- 肿瘤干细胞
- 直肠息肉中医证侯鉴别
- 肛门坠胀中医鉴别
- 肛门肿胀中医鉴别
- 腹满
- 腹中痞块
- 肠鸣
- 大便艰难
- 大便秘结
- 大便失禁
- 里急后重
- 大便脓血
- 腹泻
- 肛门生痔
- 肛周疮毒
- 肛周生痈
- 肛门瘙痒
- 肛漏
- 肛裂
- 大便异常的辨证分型
- 大便习惯改变
- 哪些疾病可引起排便不尽感
- 大肠癌的中西医治疗
- 结肠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 结肠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 直肠癌有哪些临床表现?
- 结肠息肉有哪些类型?
- 为什么结肠会长息肉?
- 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学致病机制研...
- 白细胞介素与溃疡性结肠炎
-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特色有特...
- 直肠癌为何易被漏诊
- 如何治疗克罗恩病?
- 克罗恩病可做哪些检查及如何鉴别...
- 克罗恩病有哪些症状及合并症?
- 一种很罕见的肠炎??胶原性肠炎
- 切莫以为大便带血就是痔疮
- 如何做好肛门保健?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治探讨
-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进行心理调适...
- 肛门失禁有哪些原因?
- 溃疡性结肠炎的癌变及其监测的研...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
- 穴位埋线在治疗UC病四联序贯疗...
- 气液保留灌肠法对治疗溃疡性结肠...
-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诊治进展
- 炎症性肠病活动性标志物的实验室...
- 便秘的中医中药治疗
- 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原因
- 便秘的中医分类
-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
- 粘液便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
- 混合痔临床路径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
- 肛裂临床路径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
-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 腹泻的发病机制
- 哪些疾病可出现脓血便?
- 肛门潮湿怎么治疗
- 肛门瘙痒症的中医治疗
- 中医治泻九法总概括
- 肛门疼痛的原因
- 肠易激综合征是轻微的肠炎吗?
- 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
- 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相关因素
-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治探讨
- 从毒、痰、痈角度辨治溃疡性结肠...
- 结肠黑变病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性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
- 便秘的精神病学评估与心理治疗研...
-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大肠肛门病治...
- 结肠黑变病患者的饮食
-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存在问题...
- 选择性?上粘膜切除术(TST)
- 确立“便秘病”为独立性疾病的理...
- 芍倍痔软化注射术治疗内痔80例...
- 结肠黑变病
- 慢传输型便秘发病机理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的基本思路
- 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 功能性便秘的药物治疗
- 功能性便秘的分型及发病机制
- 功能性便秘的非药物治疗
- 便秘的诊断
- 外敷中药治疗便秘
- 顽固性便秘分型的一些类型
- 引起肛门直肠坠胀的疾病
-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肛肠...
- “三步四法序贯疗法”治疗溃疡性...
- “慢性结肠炎”为什么容易复发
- “慢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的几点...
- 便秘患者如何辨证饮食
- 便秘外科治疗的争议和共识
- 从系统论角度探讨慢性便秘的治疗...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
- 腹泻的中医治法
- 便秘
- 便秘的中医治法
- 现代医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病
- 我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05
- 大便下血
- 作者:戴紫登|发布时间:2013-01-08|浏览量:795次
[概念]
临床所见无论先便后血,先血后便,或便血杂下,或单纯便血,均称大便下血。
大便下血一症,在历代医学文献中名称不同。《灵枢.百病始生》称"后血";《素问.阴阳别论》称.便血";《伤寒论》称"圊血";《金匮要略》称"下血",并依下血与排便之先后不同,提出"远血"和"近血"的名称。后世《医学入门》又有"血箭"之称,"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远也"。《寿世保元》将大便下血,血在便前,血下如溅,血色清鲜者,叫做"肠风"。《医学入门》与《血证论》等将大便下血,浊而不清,色黯不鲜,肛门肿硬疼痛者,称之谓"脏毒"。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肛肠(大肠病)科戴紫登
本症应与下痢脓血进行鉴别,下痢脓血之症,多呈脓血杂下,并有突出的腹痛,里急后重等表现,本症则表现为大便时血自下,而无脓样物,且无突出的腹痛及里急后重等症。
大便下血,又往往是多种肛门疾病的常见症状,凡属肛裂、痔疾、肛漏、肛痈等疾病导致的便血,皆不在本条范围内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风火熏迫大肠便血:大便下血,兼见唇干口燥,口渴饮冷,牙龈肿痛,口苦口臭,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大肠湿热蕴毒便血:大便下血,兼见面目发黄,口干而苦,不欲饮食,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少食腹胀,便下不爽,气味秽臭,或见肛门肿硬疼痛,小便短赤,或混浊,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症。
肝肾阴虚便血:大便下血,症兼头晕目眩,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夜寐不安,骨蒸盗汗,梦中失精,腰酸肢倦,形体消瘦,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脾肾阳虚便血:大便下血,脘腹隐痛,面色无华,肢倦懒言,少食便溏,甚则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脉沉细无力。
鉴别分析
风火熏迫大肠便血与大肠湿热蕴毒便血:二者均属热证、实证,极易混淆。风火熏迫大肠便血,多因风邪侵袭阳明经脉,郁而化热,或因肝经风木之邪内乘于肠胃,风火交迫、阴络被伤,阴血不藏,发生便血。是故《中藏风》云:"大肠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本类便血,大致属于后世所谓"肠风",故临证多兼见口渴饮冷、牙龈肿痛、口苦口臭、大便燥结、苔黄脉数等症,且因风火之证,随感随发,病程短暂,故其特点表现为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血下如溅、质清色鲜,甚则纯下鲜血。治疗之法,总以凉血泻热、息风宁血为主。槐花散为常用之方剂。若兼见肝经风热内煽之症者(如胁腹胀满、烦躁多怒,脉象弦数等),治当清肝宁血,方用黄芩汤加柴胡、丹皮等;若兼见阳明火邪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者(下血鲜稠、口燥唇焦、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治以凉血泻火,可用约营煎。
大肠湿热蕴毒便血,多由饮酒食辛,过食肥甘,湿从内生,或因久卧湿地,屡犯雾露,湿从外来,皆致湿邪蕴结体内,下注大肠,化热蕴毒,灼伤阴络,壅渴气血,而致大便下血。临证所见,本类便血多属"脏毒"之列,因其蕴积毒久而始见,故下血紫黑污浊,晦黯不鲜如黑豆汁,甚则成片作块。湿热氲氤阻滞,故临床常兼见胸脘痞满、呕恶少食、腹胀便结、苔腻脉滑等症。湿热稽留,蕴积化毒,而致肛门肿硬疼痛。治当以清化湿热、和营解毒为主,用赤豆当归散合地榆散清热化湿、和营止血;若下血污浊之甚者,可选用黄连汤以化湿解毒。
肝肾阴虚便血与脾肾阳虚便血:二者皆属虚证,具有遇劳频发的特点。然肝肾阴虚便血,多因久病不愈,营阴内耗,或醉饱房劳,肾阴亏损,或忧思郁怒,五志化火,耗伤阴血等因素,致使肝肾阴血亏损,水亏火旺,扰动阴络而发生便血,证属虚热,与脾肾阳虚之虚寒证不同。临证多见先便后血,血色深红,点滴而下,血量不多,且于便血后体力疲乏难支,更兼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阴虚火旺等表现。施治应以滋阴降火,养血宁血为主。常用方为三甲复脉汤,若心烦少寐者,则用黄连阿胶汤。脾肾阳虚便血,多由素体阳虚,劳倦过度,大病不复等因素,损伤脾胃阳气所致。脾气损则失统摄之力,肾气乏则失封藏之本,阴络血溢,发生便血。本类便血多见先便后血之"远血",质清稀、色暗淡。或黑腻如柏油。此证也每见于下血日久,阴损及阳,阳虚不能摄阴的病变。故临床多兼见面色淡而不泽,短气懒言,肢冷畏寒,脘腹隐痛,溲清便溏,舌淡脉微等症。治疗应以健脾温肾、益气摄血为主,选用黄土汤;若日久中气下陷,肛门脱坠,可合用补中益气汤;若便血日久,则配合固肠散固肠止血,以防滑脱。
总之,鉴别大便下血一症,除审察其病因、病机、主要兼症之外,尤当注意观察主症特点(如便血之远近、色泽、质地等),这对于判定病位、明确病性、确立治则等至关紧要。《证治汇补》曰:"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暗者寒也。色红者热也。"《类证治裁》亦曰:"其血色鲜稠为实热迫注?…?色稀淡为脾胃虚寒o"故凡先血后便,血色清鲜之"近血",病在广肠、肛门,多因风火湿热为病,属热属实,病较轻浅,故治当以祛邪为主;先便后血,血色晦暗之"远血",病在小肠和胃,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脏气,脏腑阴阳失调所致,病情深重,虚证居多,故治疗当以扶正为先。又如,血下如溅、质清色鲜,则属外风入客,或内风下乘于大肠所致的"肠风";若血下污浊、肛门肿硬疼痛、则属蕴湿化毒,下迫大肠肛门,损伤阴络而致的"脏毒"之病。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杂证谟》:"结阴便血者,以风寒之邪结于阴分而然,此非伤寒可比,盖在五脏留而不去,是谓结阴。阴内结不得外行,则病归阴分,故为便血。经曰,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正此之谓。此宜外灸中脘、气海、三里以散风邪,内以平胃地榆汤温散之剂主之。"
《血证论.便血》:"余按此证,与妇人崩漏无异,……同是离经之血,下泄而出,故病情相类也。但所出之窍,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阴,故多治肝以和血室。便血出后阴,故兼治肺肾以固肠气。肾主下焦、主化气上升,肾足则气不下陷。肺与肠相表里,肺气敛则肠气自固。医者能知此理、而参用女子崩中之法,可以尽其调治"。
引用自《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TA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