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计数持续600×10⁹/L左右8年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可能涉及抗血小板药物、降细胞治疗或原发病管理。
血小板增多可分为反应性增多与原发性增多两类。反应性增多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感染、创伤后,通常通过补铁、抗感染等病因治疗可逐渐恢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需通过JAK2基因检测确诊,长期血小板过高可能导致血栓或出血风险,需使用羟基脲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控制血小板生成。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导致血小板持续升高,需配合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治疗。部分患者存在脾功能减退导致血小板滞留减少,需评估脾脏功能。无症状患者若血小板稳定在600×10⁹/L且无血栓病史,可能仅需定期监测。
长期血小板升高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外伤出血,饮食上减少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摄入以防痛风发作。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常规与凝血功能,出现头痛、肢体麻木等血栓前兆症状需立即就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需终身随访,妊娠期患者需调整抗凝方案。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皮肤黏膜出血倾向,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以降低血管事件风险。